一般来说,成人在静息状态下的下腔静脉内径约为10-20mm(即1-2.0cm)。在呼吸周期中,尤其是深吸气时,由于腹腔压力增加,下腔静脉会出现明显的收缩,通常内径在吸气时会减小至10mm左右或更少,而呼气时由于腹压下降,内径会增大至15-20mm。具体的正常值随个体因素(年龄、性别、体型等)有所不同。
下腔静脉是将身体下半部分的血液回流至心脏右心房的重要静脉管道。评估下腔静脉内径对于了解患者血容量状态、评估心脏功能等有重要临床意义。通过超声检查(特别是床旁心脏超声)常用来测量下腔静脉的内径和呼吸变异性,从而推测患者的液体状态和心脏前负荷情况。临床意义主要包括:
1、低血容量状态:当患者处于低血容量(如脱水、出血或低血容量性休克)时,下腔静脉内径会缩小,且吸气时的内径变异性增大。此时,下腔静脉内径小于15mm通常提示低血容量状态。
2、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或其他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的病症中,下腔静脉内径通常会扩张,可能超过20mm,且呼吸时的内径变化减少,表现为IVC塌陷率低。
3、评估中心静脉压(CVP):通过观察下腔静脉的直径和呼吸变异,临床上可以粗略估算CVP。一般来说,呼气时IVC直径大于2cm且吸气时塌陷率小于50%,提示CVP升高。
通过下腔静脉内径的测量,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血容量状态、右心房压力和液体治疗反应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因此,在急救、重症监护和心脏病评估中,IVC内径测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